俄乌战争自2022年2月24日爆发以来便捷股票配资,至今已历三载,成为了自二战后欧洲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局部战争……但很多年后,人们在历史书上回忆起这场战争,或许还将为这场战争添加一个新的形容词前缀——人类首次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无人机。
一、大规模使用无人机
在俄乌冲突的无人机对抗中,双方损耗规模持续攀升。据开源情报平台Oryx核实,截至2025年7月,俄军在冲突中损失的无人机已达45003架。其中2024年成为损耗高峰年,全年损失占比超过60%,反映出双方无人机战术对抗的白热化程度。
进入2025年,俄军无人机损耗依旧维持高位,仅前三个月日均损失就达到约113架。从型号分布看,损耗主要集中在两款主力装备。其中“海鹰-10”侦察无人机占比42%,“柳叶刀”巡飞弹占比28%,这两款装备因前线部署密度高、任务频次多损耗极为严重。
乌军的无人机损耗同样不容忽视。乌克兰国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乌军损失无人机27410架。随着冲突持续,2025年上半年乌军无人机日均损失进一步升至150架,总计损失在34000-40000架。
双方庞大的无人机损耗数据,俨然反映了无人机在现代战场上的核心作战地位。
无人机可在战场上提供侦察与火力引导,洞察战场态势。在俄乌冲突的前沿,俄军“海鹰-10”无人机以仅1万美元的单价,便可构建起25至120公里范围的空中侦察网络。
凭借着成本优势,“海鹰-10”无人机得以大量部署,成为俄军获取前线情报的重要力量。国防科技大学研究显示,“海鹰-10”通过“射手”系统与炮兵部队紧密协作,将移动目标打击周期从20~30分钟大幅缩短至3~5分钟,极大提升了俄军火力反应速度。
而乌军的R18八旋翼无人机,借助3D打印部件改装,融入“德尔塔”情报系统,同样可化身为灵活的战场杀手。R18八旋翼使用RPG-7等简易弹药,截止目前摧毁了至少100辆俄军车辆,成绩远超曾经造价500万美元的“旗手”TB-2无人机。
起初,俄乌战场上,无人机还多用于发起无畏无惧的自杀式攻击。毕竟,战场上有许多任务,都是有去无回的必死结局。二战时,日本利用武士道精神加持下的神风战机发起了数次自杀式攻击,令美国海军头疼万分,无人机的出现让此类自杀式攻击任务,彻底卸去了道德枷锁。
随着战争的发展,无人机大规模应用,甚至已经到了可以利用蜂群战术,发起饱和式弹幕打击的地步。以单价约2万美元的“见证者-136”为例,俄军采用“饱和攻击”战术,在2024年1月至2025年7月间,累计发射超1.2万架。这些巡飞无人机重点打击乌方能源设施与指挥节点,成为破坏乌军作战体系的重要力量。
2025年8月3日,在哈尔科夫方向,俄军更是曾一次性投放400架无人机群,迫使乌军防空系统全力应对,为后续“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撕开防空网创造了绝佳机会,此次行动以总价80万美元的诱饵无人机,成功摧毁价值1600万美元的乌军防空阵地,效费比达1:20。性价比之高,令人咋舌!
俄乌战场上,可不只有俄军单方面拥有成规模的无人机作战能力。大量接受北约援助的乌克兰同样具有发起无人机远程作战的能力。
为了应对俄军无人机作战,乌军多采用“双波次战术”。先以侦察无人机定位火力点,再出动消耗型无人机吸引防空火力。
2025年7月27日,在顿巴斯地区,乌军投放83架无人机,其中36架携带高爆弹头直捣俄军指挥节点,致使俄军“铠甲-S”系统拦截成本激增三倍,有效干扰了俄军作战部署。
2025年6月1日,乌军代号“蛛网”的无人机突袭行动更是震惊世界。117架FPV无人机借助伪装货柜车潜入俄境,对摩尔曼斯克、梁赞等4座空军基地发动闪电袭击。此次行动精准摧毁图-95MS、图-160等41架战略轰炸机,占俄军轰炸机总数的34%,一举瘫痪俄军战略核威慑关键力量。
乌克兰方面的行动充分展现了低成本无人机对高价值目标的战略打击能力,证明了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具备改变战略格局的潜力。
二、无人机改变战争规则
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好汉怕泼妇”。未来的战场上,无人机会开辟另一维度,打造空战新模式吗?
7月28日,一段由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发布的视频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视频中清晰显示一架俄军“猎户座”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在稳定飞行中被乌方防空型FPV无人机自侧下方高速撞击,瞬间化为碎片。
作为俄军首款中空长航时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猎户座”最大起飞重量高达1200公斤,续航拉满能到24小时,可在7500米高空范围内实施精确打击,常规的单兵防空导弹根本奈何不了它。然而,如此空中利器,却被乌军另一款无人机反制。
在俄乌冲突持续胶着的态势下,无人机作战正以一种全新的作战模式悄然兴起,故而7月28日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发布的那段视频才会如此惹人关注。毕竟,用无人机击落无人机和以往用防空导弹击落无人机相比,意义大不相同。
显然,以FPV为代表的防空型无人机的出现,正改写着现代战场的游戏规则。美国《防务快报》观察到,在俄乌冲突的胶着战场上,双方已开始大规模运用FPV无人机执行防空任务,不仅成功拦截敌方侦察无人机,甚至对低空飞行的直升机也可构成实质威胁。
无人机最大的优势还是成本优势。防空武器有很多,但乌克兰从美国采购的“毒刺”单兵防空导弹,单价高达78万欧元;而一架具备防空能力的FPV无人机,成本仅需几百美元。一枚防空导弹的采购费用,足以装备数百架FPV拦截机。如此鲜明的对比之下,如何选择,自然无需多言。
尽管当前俄乌战场上的“无人机空战”仍处于原始阶段,但这或许就是未来战争的预演。
有军事专家分析指出,当前主流无人机普遍存在感知能力有限、机动性能不足、自卫手段匮乏等短板,遭遇攻击时往往难以有效应对。无论是美军的“捕食者”“死神”“全球鹰”,还是俄军的“猎户座”,这些大中型无人机都只能依赖提升飞行高度来规避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FPV无人机以“野蛮撞击”实现拦截的方式虽显原始,却用最直接的实战效果,为应对廉价无人机群的防空难题开辟了一条低成本新路径——无人机对战无人机。
三、中国无人机近况
从现阶段来看,无人机或许正是未来战争的版本答案。那么,我国的无人机发展状况又如何呢?
值得高兴的是,我国在无人机领域,可以说是走在了世界的头排。光是民用领域,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就高达1174.3亿元,专利申请量更是占全球70%以上!而军事领域无人机,则更是不知保存了多少先进技术。
早在2024年珠海航展上,翼龙-3无人机就曾以其卓越性能成为焦点。翼龙-3作为我国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制的中空长航时无人机,最大外挂能力突破2吨,9个翼下挂点采用复合挂架设计,可同时搭载PL-10E空空导弹、蓝剑-21AR反辐射导弹、LS-6滑翔制导炸弹等16枚弹药。
这种“一机多能”的设计理念,使翼龙-3在执行跨域侦察、电子干扰、通信中继等任务时展现出传统有人机难以企及的灵活性。
除此外,我国在隐身无人机的研究应用方面更是拔尖。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攻击-11隐身无人机采用飞翼式布局与纳米隐身涂层,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小于0.001平方米,可携带4枚精确制导弹药穿透敌方防空网。同时,攻击-11隐身无人机的折叠翼设计与内置弹舱,还能使其适配福建舰电磁弹射系统,成为全球首款舰载隐身无人机。
无人机既能提供侦察与火力引导,又能充当利刃,撕开敌人防线,以“蜂群”形式聚集时,还可发动饱和式打击,加之其成本低廉,真正做到了利用简易资源实现高效作战。可以预见的是,大规模使用无人机必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旋律。
按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